联系电话:18082761138
“生老病死”是自然规律,谁也逃不开。人死之后,就讲究“入土为安”,回归到大自然当中。给逝者下葬,最开始有两个方面的考虑:1、避免传染性的疾病扩散、传播。2、避免逝者的遗体遭到动物啃食。
经过多年的发展,丧葬文化和习俗越来越完善,也越来越复杂。根据各地的习俗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丧葬方式。比如:火葬、土葬、木葬、水葬、悬棺葬、塔葬和衣冠冢等等。其中,土葬的方式最流行,并且全球通用。
在我们国家,最讲究的就是“入土为安”,土葬的仪式是相当严格,并且有很多讲究的。在家里举行完吊唁仪式和法事之后,由逝者的子孙后代、乐队、抬棺人、宾客等组成送葬队伍,把逝者的棺材从家里送到选定好的墓地进行埋葬。
抬棺人一般都是由街坊乡亲组成,必须是男子,而且要18岁成年以后才可以,抬棺人一般由4人、8人,甚至16人组成。棺材的重量都由抬棺人承受,所以最辛苦的莫过于抬棺人。
因为,在民间有一种说法:在出殡的过程中,棺材是不能够落地的。为什么棺材不能落地呢?原来并非是迷信,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。
传统的说法
1、“落地为坟”
之所以有棺材不能落地,和“落地为坟”的说法有关。落地为坟的意思很容易理解,就是说棺材落在哪里,哪里就是修建成坟墓。落地为坟是居无定所的一种丧葬方式,以前的蒙古游牧民族非常盛行。元太祖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,就是采取“落地为坟”的做法。
在丧葬文化当中,坟墓都是提前选好的,可能已经修建得差不多,只需要等棺材落地,就可以直接修建成坟墓。如果“落地为坟”,就会显得很不吉利,选好的坟地就不那么契合了。
2、灵魂会中途逃离
按照民间的说法,人死之后灵魂从肉体出来,进入轮回通道转世重生。因为人死之后,灵魂是处于混沌状态,只有入土之后,灵魂才会逐渐苏醒。然后,由鬼差带着逝者的灵魂去投胎。
如果出殡的半路上让棺材落地,还没到地方灵魂就会苏醒,然后逃离。这样一来,鬼差就无法找到灵魂,就无法重新投胎,最终失去了重新做人的机会。
3、会让灵魂变得暴躁
古人坚信人死之后的灵魂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,如果在出殡的过程中让棺材落地,就会让逝者的灵魂变得非常暴躁,会对生者造成不良的影响。
对于未知的力量,人们总是抱着敬畏的态度。对于这种鬼神之说,人们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,所以才有了出殡过程中不让棺材落地的说法。
科学的解释
1、对逝者的尊重
“死者为大”,自古以来,人们对于逝者都是保持敬畏的态度。之所以会有棺材不落地的说法,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,就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。希望逝者能够一路顺风,不要磕磕碰碰、走走停停。
2、为抬棺人考虑
人死之后,身体就会停止新陈代谢,在72小时之内,所有的细胞都会死亡,人体的重量就会增加。
“一鼓作气,再而竭,三而衰”,出殡的过程中不能落地,就是为了让抬棺人能够一鼓作气抬完。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抬棺人的力气,减少因为抬动过程中力气耗尽而带来的风险。
总结
出殡过程中之所以不能让棺材落地,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为了避免“落地为坟”,还有就是避免逝者的灵魂暴躁、逃离。而科学的说法,是对逝者的尊重,让其一路顺风,也是为抬棺人考虑。
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变了,为了保护生态环境,已经逐渐取缔了土葬的形式。火葬已经成为了主流,所谓的“棺材不落地”将会慢慢成为历史。